决策预公开详情
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快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 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本次征集开始时间:2025-04-14 结束时间:2025-04-24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迭代升级“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示要求,宁波市经信局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快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各有关单位、协会、企业如有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于2025年4月24日前将相关意见书面(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反馈至市经信局。

 

联系人:王恺颖,联系电话:89188461,电子邮箱:253732074@qq.com,联系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宁穿路2001号。

  

附件:《关于加快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4月14日



《关于加快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doc 点击下载
无附件
无附件

关于加快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宁波现代化产业体系,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新赛道,构建优质高效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实施两创融合提级、空间治理提效、企业培育提能、数绿改造提质、品质标提优、产业融合提档、营商环境提升“七大工程”,努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数智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产业发展和空间优化深度融合“三大融合”,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具有宁波辨识度的“361”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全域创新、开放包容的产业生态圈,加快争创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硬核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具有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重要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成,规上工业产值规模达到2.7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400亿元以上,现代农业产值达760亿元以上。到2030年,“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建成,规上工业产值规模达到3.2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200亿元以上,现代农业产值达到850亿元以上。

二、构建“361”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

1.绿色石化集群。锚定“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目标,加快推进“油化”结合,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烯烃、芳烃等关键基础原料保障能力,发展高端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产业链下游产品,做大绿色石化供应链。推进镇海炼化扩建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推进化工中试基地建设,谋划和引进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绿色石化世界级产业集群。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10000亿元。

2.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集群。以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为目标,重点发展中高端整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推动极氪全球总部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整车企业生产线新能源化改造,导入新能源汽车主流车型,深化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试点,争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协同深化建设浙东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成型装备、精密仪器设备、核心功能部件和数控系统,构建整零协作紧密、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国产高端装备产业生态。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13000亿元。

3.新材料集群。以打造全球重要的新材料产业高地为目标,巩固提升磁性材料、高端金属材料、功能膜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种陶瓷、石墨烯材料、超硬材料等新兴产业。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等发展,推进新材料中试平台、国家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节点等建设,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8000亿元。

(二)发展壮大六大战略性产业集群

1.人工智能集群。以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地和创新应用高地为目标,夯实优质算力和高质量数据供给基础,推动重点企业开展应用算法技术攻关和垂直模型创新转化,推进“技术+产品+场景”适配应用,构建以场景解决方案、垂直应用模型、智能体、智能终端为特色优势的人工智能产品矩阵。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1500亿元。

2.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为目标,重点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型光电显示、智能传感与仪器仪表、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等领域。加快推进半导体项目建设,争取国家电子信息材料、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和基金支持。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5000亿元。

3.绿色能源集群。以构建自主可控的绿色电力供给体系和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推进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核电关联制造业发展,培育壮大太阳能、风力、水力、生物质等绿色电力企业,进一步强化绿色能源保障能力。加快核电、新型储能、海上风电装备等项目建设,推动光储一体、绿色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与绿电开发企业融合发展。2030年实现产值规模2300亿元。

4.生命健康集群。以打造长三角南翼生命健康产业研发、转化与制造高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新型药物制剂、医疗装备、高值医用耗材、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健康食品等领域。推动创新药物产业化落地,加速医疗装备高端化发展,促进高值医用耗材品质规模双提升,完善生物医药技术服务水平,拓展健康食品市场,推进相关产业平台建设发展。2030年实现产值规模1000亿元。

5.时尚消费品集群。聚焦打造国内文具、服饰、家电、体育等时尚消费品总部集聚地、时尚品牌策源地、智能产品示范地目标,抢抓国家“两新”政策扩面提标机遇,全面推动研发技术升级、品质品牌升级、创意设计升级、数字智造升级行动,深入实施消费品品牌数字化赋能潮涌计划,创建全球智能家电创新中心核心服务区。加快发展历史经典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传承创新工作室。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6000亿元。

6.航空航天与海工装备集群。以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区域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特色航空航天整机、大飞机机载(星载)设备、高端零部件及新材料、商业航天、通航及低空等细分领域。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海洋工程装备产品,打造长三角具有竞争力的特色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2030年产值规模达到600亿元左右。

(三)重点布局一批前瞻性未来产业

以前瞻性和先导性为导向,布局落地一批未来产业新赛道。

——前沿新材料。发展柔性电子材料、碳基新材料,培育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布局先进3D打印材料。

——脑机接口。发展脑机接口材料和芯片、脑机接口数据处理相关技术、脑机接口医学相关技术。

——元宇宙。培育高精度数字孪生、空间计算芯片,发展XR穿戴式设备、沉浸式交互终端、虚拟数字人,推进区块链、数字内容应用。

——量子信息,发展量子测量、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布局量子计算芯片,培育惯性测量、极弱磁场测量等装备。

——人形机器人。发展人形机器人整机及超轻量一体化关节、输出型关节执行器、智能灵巧手等核心功能部件与新材料,打造一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场景。

——新型储能。发展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能源电子等。

——空天开发。发展卫星互联网、空天飞行器等,培育卫星/火箭制造、地面设备制造、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等。

——深海深地。布局深地矿产、地球深部探测装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深海高端装备、深海运维保障等。

——合成生物。推进3D生物打印技术在临床诊疗领域推广应用,突破生物酶技术在蛋白及多肽药物制造、健康食品领域产业化落地,布局生物育种。

——细胞与基因诊疗。提高细胞基因治疗关键耗材与核心设备的研发创新能力,突破载体递送、基因编辑、CAR-T细胞等关键技术。

(四)加快发展六大新质生产性服务业

着眼于动力转换、创新升级,以现代物流、现代贸易、现代金融为重要支柱,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动力,高端专业服务为专业支撑,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六大赛道。

——科技服务。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宁波路径为目标,高水平建设“410”科创平台体系,深化“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研发试验等服务。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打造工业软件为牵引的中国软件名城为目标,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和智能产品嵌入式软件,做强港航物流、金融政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特色行业应用软件。

——现代物流。以打造全球现代物流发展高地为目标,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高端航运、多式联运以及低空物流、无人驾驶物流等新业态。

——现代贸易。以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为目标,深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和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重点发展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

——现代金融。以深化普惠金融、保险创新试验区等国家级金融改革试点为目标,深化金融改革创新试点,重点发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保险金融和养老金融等。

——高端专业服务。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力、辐射力的专业服务品牌机构为目标,推动法律、会计、税务、资产评估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人力资源、会计法律、会展广告等。

(五)提升发展一批现代农业

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高品质打造都市乡村目标,以科技创新育强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种业。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以品牌培育和产业融合为着力点,打造两龙头、两高精、三品牌种业经济强链,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持续做强“2+X”宁波现代种业品牌矩阵。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重点推进杨梅、柑橘、水蜜桃、竹笋、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乡村休闲旅游。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布局建设特色度假酒店、高端精品民宿等项目,打造一批旅游线路重要节点。试点推动重点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纳入职工疗休养目的地。以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为抓手,推动民宿发展由点状发展向整村开发转变。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抽水蓄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加快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催生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新模式;加大文旅、休闲、康养、研学等乡村新业态的培育力度,发展乡村“IP经济”“视觉经济”。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两创深度融合提级工程

1.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围绕产业集群创新需求,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批创新平台的要求,引进共建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集群高能级创新平台全覆盖。发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引领作用,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到2030年,围绕重点产业集群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以上,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0个、省级以上重点企业研究院60家。

2.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场景应用”全链条,实施“科创甬江2035”市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排摸,完善“建档立卡”机制与“三色图”模型。建立健全“三首”产品应用推广机制。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力争育成一批高效生态、进口替代、特色优势新品种。到2030年,力争每年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20项以上,新增省级及以上“三首”产品380个以上;新增省级及以上审定(登记)各类农业新品种100个以上。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探索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宁波路径,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战略产品、关键基础件、关键材料和软件系统。实施产值规模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361”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能级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着力引导企业提升研发强度。到2030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200家。

4.高水平引育创新人才。研究制订契合我市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遴选细则。推动甬江人才工程遴选管理机制升级,每年遴选项目200个左右。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认定-使用-支持”的全链条培育体系建设,每年培养卓越工程师100名。推进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

(二)实施产业空间治理提效工程

1.推进“20”开发区提能升级。开展新一轮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探索创新“政区合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工业空间管控体系,出台工业集聚区专项规划。强化空间资源与产业发展相协同,按照“一园一业”要求,统筹布局“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0年,每年新增工业用地入园率超98%,开发区(园区)综合排名和工业增加值占比实现双提升,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85%,国家级开发区排名力争进入前10。

2.深化“70”产业社区特色发展。以“一区多园”为原则,以“20”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建设70个左右优势产业社区。建立“361”重大项目与“2070”产业用地精准匹配机制,确保项目高效落地。坚持“一园一社区”理念,全面推广工业集聚区社区化服务模式。到2030年,工业社区实现全覆盖,打造30个标志性“70”,形成“一园一特色”发展格局。

3.加快工业区块分类改造。健全“综合评价—片区策划—实施方案—推进计划”的工作机制,创新联合拿地联合建设、异地调产安置、工业用地收储、工业用地司法处置等政策。出台推进“工业上楼”行动计划,因地制宜鼓励“轻设备、低污染、工艺流程短、附加值高”的“361”现代化产业体系细分领域向高层工业楼宇发展。到2030年,改造提升工业区块4万亩以上,实施重点“工业上楼”项目200个以上,新增优质工业空间3000万方以上。

4.强化项目谋划招引。围绕“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重点,完善重大项目前期谋划工作机制,加强百亿元以上标志性项目谋划研究。迭代升级“甬招商”数字化平台,探索设立产业链集群发展基金,深入推进平台招商、链主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到2030年,每年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40个以上,国内外服务业项目100个以上。

(三)实施企业主体培育提能工程

1.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建立“大优强”企业分级分类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力优、竞争力强、引领力大的优质企业。建立一流(领航)企业培育库,强化提升龙头企业产业链影响力。鼓励“大优强”企业、“链主”企业平台化发展,促进组织重构、流程再造、跨界融合。推进企业上市发展,鼓励上市企业围绕产业链开展境内外并购重组。到2030年,世界500强、国家一流(领航)企业数量实现新突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达到25家,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170家。

2.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企业完善管理、结算、营销、研发等功能,打造一批具有全球资源整合力的总部企业。鼓励企业创新跨国经营方式,在全球布局重要资源、技术和渠道。鼓励企业回归反哺,在甬建设总部大楼、园区和基地,吸引产业、技术、人才回归。到2030年,累计培育营收超千亿元龙头企业6家,认定总部企业200家。

3.推动优质企业梯队建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全链条路径培育,健全分层分类梯度培育库,做大单项冠军企业队伍。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引导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支持一批未来产业“新星”企业发展。到2030年,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60家。

(四)实施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质工程

1.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中小企业轻量化数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培育,打造现代化新型产业组织单元。完善数字化服务生态共育机制,建设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软件赋能中心等公共服务载体。到2030年,累计实施数字化改造细分行业25个,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40家以上、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000家以上。

2.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施“科创甬江2035”人工智能重点研发专项,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垂直模型和场景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场景”行动,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智能成型装备等智能终端产品,推进“智能终端+场景”应用;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推进“技术+场景”联合应用。到2030年,打造垂直行业模型30个,累计建设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30个以上。

3.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全覆盖,迭代完善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和绿色化改造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开展碳管理碳核算认证试点,探索建设一批市级零碳(近零碳)工厂,争创国家级、省级零碳园区(企业)试点。2030年,实现规上制造企业绿色化改造全覆盖,国家级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分别达到200家、22家,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

(五)实施品牌质量标准提优工程

1.打响“宁波制造”卓越品牌。实施“千企创牌”行动,通过个性化服务,树立品牌质量典范。支持龙头企业联合行业协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将“甬水桥”打造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知名品牌。到2030年,新增培育“浙江制造精品”270个。

2.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推动集群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稳定性。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大优强”企业市政府质量奖基本覆盖。支持集群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能力建设,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开展企业管理现代化达标计划,创建一批对标标杆企业。到2030年,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省级政府质量奖(项)达到20个以上,省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标杆企业20家以上。

3.推动标准专利建设。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支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在重点领域超前部署一批重大技术标准。围绕重点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中心,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到2030年,累计主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达到6800项,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授权量38件。

(六)实施产业融合发展提档工程

1.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打造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现代贸易、现代物流、高端专业服务六大赛道。发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平台。发展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港航物流等平台,培育生产主导型平台企业和产品主导型直播电商。到203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新增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30家,新增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30家,全市平台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

2.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设施+机械”智慧农业发展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提档升级。建设宁波农业数字平台,推动数字农业工厂应用物联网、遥感、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迭代发展。到2030年,累计培育年产值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0家、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16条。

3.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壮大县域工业经济,推动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强产业链项目合作,助力结对山区县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聚焦“一老一小”领域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扩大提供养老托育服务产品供给。

(七)实施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工程

1.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规模,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支持力度。完善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构建“股、债、贷、保、担”协同联动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发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作用,加快组建百亿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到2030年,“361”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60%,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70家,组建一批规模10亿元以上产业基金。

2.推动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DCMM)贯标,深入推进工业产品主数据标准试点。聚焦“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宁波特色优势的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和知识库。构建形成“平台+机构”的多元数据交易市场体系,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体系。到2030年,累计数据交易额达到100亿元,算力总量达到9EFLOPS,累计培育引进数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100家。

3.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场景,构建形成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为企服务新生态。建立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完善市场主体权益保护体系。探索建立“事业+企业”、行业协会(联盟)、产业服务平台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优化集成服务能力。到2030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走访联系、政策体检、服务赋能全覆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保持90%以上。

4.强化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探索龙头企业主导的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同区域企业协同出海等海外投资与贸易模式,实施内外市场畅通提升行动,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到2030年,全市货物贸易年出口额达到1.5万亿元,每年培育认定本土跨国公司10家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联动。加强党对“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统一领导,构建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依托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市本级统筹、促进市区(县、市)联动,健全产业部门垂直管理机制。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做好配套规划布局。

(二)强化工作推进。细化落实产业集群重点目标和任务,建立产业集群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创新平台“四张清单”,以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加力推进落实,多措并举推进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强与国家、省级主管部门对接,争创更多试点示范。

(三)强化政策支撑。在“实施方案+大智造政策”基础上,制定每个细分行业培育计划,以“通则+专项+定制”的方式,推动资源要素加快向重点领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科学把握产业集群差异化、阶段性发展特征,精准施策,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

(四)强化监测评价。完善运行指导服务,建立产业集群培育动态调整和统计监测机制,加强预警研判。将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及时总结工作中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加强宣传示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无附件
无附件
无附件
无附件
公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