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宁波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
本次征集开始时间:2024-07-18 结束时间:2024-07-26 |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23〕2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24〕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宁波实际,我局组织起草了《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根据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相关规定,现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如有意见建议,请于2024年7月26日前通过以下方式书面反馈至我局:
一、通过传真方式将意见建议传真至:0574-89181488,并请在传真件上注明“意见反馈”字样;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建议邮寄至:鄞州区福明街道北明程路789号,邮政编码:315042 ,并请在信封上注明“意见反馈”字样;
三、通过邮箱方式将意见建议反馈至:1263473212@qq.com。
联系人:赵丽平 联系电话:0574-87055835,联系地址:鄞州区福明街道北明程路789号
附件:《宁波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7月18日
宁波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23〕2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24〕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宁波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强化政策协同、源头预防,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强化系统治理、分类施策,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集中开展大气治理攻坚行动,为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谱写“大美宁波”建设新篇章增添更加靓丽的大气环境底色。
到2025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21微克/立方米,排名保持全省前列;全面消除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完成省级下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加强,有效破解环境容量难题。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规划布局
1.严格“两高一低”项目源头管理。全面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新改扩建“两高一低”项目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节能审查、产能置换、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碳排放达峰目标等相关要求,一般应达到大气污染防治绩效A级(引领性)水平、采用清洁运输方式。新改扩建项目应对照《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中的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等项目应布局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涉及产能置换的项目,被置换产能及其配套设施关停后,新改扩建项目方可投产。依托炼化一体化优势,加快石化产业链“控油增化”。(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为责任主体,下同)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契机,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建立高耗低效整治企业清单。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要求,依法依规加快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鼓励现有高耗能项目参照标杆水平要求实施技术改造,加大涉气行业落后工艺装备淘汰和限制类工艺装备的改造提升。到2025年,全市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2400家。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建材,支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制造产业,加快推进6000万标砖/年(不含)以下的烧结砖及烧结空心砌块生产线产能升级改造和退出。从严落实钢铁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建、扩建粗钢冶炼产能项目,严禁新上长流程炼钢项目,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粗钢产能。结合电弧炉短流程工艺发展,加大废钢资源化应用,力争到2025年,钢铁生产废钢比达到15%。(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执行《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版)》和《宁波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细分行业投资导向目录(2023本)》,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中小微涉气企业集中的区(县、市)根据本地实际,结合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业集聚区建设、工业上楼等重点工作,制定涉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园提质升级,小微企业园主导产业集聚度一般不低于70%。各有关区(县、市)结合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对石化化工、烧结砖、废橡胶利用、船舶修造、纺织染整、铸造、化纤、包装印刷、钢结构、车辆零部件制造等涉气产业集群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整治标准和时限,依法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大力推广工业集聚区“绿岛”环境管理模式。优化布局和政府引导,推进活性炭再生中心、集中涂装中心、钣喷共享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中心等涉VOCs“绿色”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活性炭全流程监管服务体系。到2025年,建成涉VOCs“绿岛”设施5个以上。(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单位:市交通局)
(二)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1.积极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高“风、光、氢、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到2025年,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700万千瓦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80万千瓦以上,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45%以上。全市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1亿立方米左右。(牵头单位:市能源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重点压减非电力行业用煤。新改扩建用煤项目依法实行煤炭减量替代,替代方案不完善的不予审批,不得将使用石油焦、焦炭、兰炭等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措施,不得将统调电厂用煤指标用于其他燃煤设施。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推动具备条件的既有自备燃煤机组淘汰关停,鼓励利用公用电、大型热电联产、清洁能源等替代。对支撑电力稳定供应、电网安全运行、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煤电项目及其用煤量应予以合理保障。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5%左右,电力热力用煤占全市煤炭消费比重达到85%以上。(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单位: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等)
3.加快集中供热建设。将燃煤供热锅炉替代项目纳入城镇供热规划,原则上不再新建除集中供热外的燃煤锅炉。优化供热规划,支持统调火电、核电承担集中供热功能,推动淘汰供热范围内燃煤锅炉和燃煤热电机组。按照“以热定电”的原则建设和改造集中供热项目。有序推进热源点建设,新上热电项目燃料原则上以天然气为主,新(改、扩)建燃煤热电机组要切实落实煤炭减量替代要求,支持大唐乌沙山电厂、国能宁海电厂等大型燃煤机组供热改造。支持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发展。优化完善配套供热设施建设,推进热网互联互通。(牵头单位:市能源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
4.加快推动锅炉整合提升改造。新建容量在10蒸吨/小时及以下工业锅炉一般应优先选用蓄热式电加热锅炉、冷凝式燃气锅炉。鼓励6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到2025年,全面淘汰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基本淘汰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农产品加工等燃煤设施,完成2蒸吨/小时及以下生物质锅炉等落后产品更新改造任务。(牵头单位: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全市不再新增燃料类煤气发生炉,新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原则上采用清洁低碳能源,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全面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逐步淘汰间歇式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调整优化交通结构
1.着力推行重点领域清洁运输。钢铁、水泥、燃煤火电(含热电)、有色金属冶炼、石化、煤化工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应采用清洁运输或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推行安装运输车辆门禁监管系统。宁波舟山港、大型石化企业探索开辟绿色货运通道。支持镇海区、北仑区开展重点园区、港区清洁运输智慧门禁监管试点。到2025年,钢铁、燃煤火电行业大宗货物运输全部采用清洁运输或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到2027年,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全部实现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或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运输。到2024年底前,全市基本淘汰国四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和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营运燃气货车。(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宁波海事局、市铁路和西枢纽建设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单位:宁波舟山港集团)
2.加快提升城市交通绿色水平。高质量打造绿色出行创建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等工作,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更新换代。加快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大力支持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新增或更新公交车新能源车辆占比100%(除应急车辆和特殊需求外),新增或更新的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新能源车比例不低于80%。加快推进混凝土、渣土运输车新能源替代,到2025年,中心城区及各县(市)新能源混凝土、渣土运输车保有量明显提升。推动采取公铁联运等“外集内配”物流方式。加快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建设,到2025年,累计建成公、专用充电设施4.5万台,高速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力争不低于80%。2024年7月1日起,在北仑中心城区分时段禁止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货车通行。2025年1月1日起,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禁止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通行;北仑中心城区限行区内全时段禁止国四排放标准柴油货车通行。(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邮政管理局、市能源局、宁波海事局、市铁路和西枢纽建设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提高港口绿色低碳水平。研究制定新一轮海铁联运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甬金铁路等货运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梅山铁路专用线、北仑铁路支线复线建设,推进宁波舟山港港区新能源装备应用和靠港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到2025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清洁运输(含新能源车,下同)比例达到20%,铁矿石、煤炭等清洁运输比例力争达到90%;基本淘汰宁波港域内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车辆,淘汰国二及以下非道路机械200辆,更新新能源车辆300辆以上,清洁能源(含新能源)集卡车占比达到55%以上;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力争达到185万标箱;港口岸电数量达175套,沿海五类专业化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100%,岸电年使用量较2020年翻两番。(牵头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铁路和西枢纽建设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单位:宁波舟山港集团)
4.着力提升非道路移动源清洁化水平。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和编码登记,做到应登尽登。到2025年,全市基本淘汰国二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叉车、其他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除安全保障等特殊需求外,加快推进机场内新增、更新的作业车辆和机械采用新能源。到2025年,宁波栎社机场更新场内新能源车辆12辆以上,机场桥电使用率达到95%以上。(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单位:宁波舟山港集团、宁波机场集团)
(四)强化面源综合治理
1.强化扬尘源全方位治理。各类施工场地严格落实“八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实施文明工地“黑榜”制度。积极推进5000平方米及以上建筑工地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并连入当地监管平台。运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开展裸地扬尘排查治理,落实裸土覆盖等抑尘措施。市政道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务等线性工程实行分段施工。全面落实城市道路保洁质量标准,推进洗扫吸一体式道路清扫作业。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8%以上;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县(市)建成区达85%以上。大型煤炭、矿石等干散货码头物料堆场全面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配合单位:市轨道交通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等)
2.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落实《关于高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科学还田水平,到2025年,全市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五化”离田利用率达到35%,2027年达到4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秸秆露天禁烧管控责任体系,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主体落实网格化管理;发挥“141”基层治理体系作用,发动基层网格力量协助做好排查、发现等工作。加快构建全面智能监控体系,落实秸秆露天焚烧“1530”(1分钟发现、5分钟响应、30分钟处置)高效闭环处置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在农收等重点时段开展专项巡查。(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委社工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新建矿山原则上采用皮带长廊、水运、铁路等清洁运输方式,鼓励采用新能源运输车辆和矿山机械。新建露天矿山严格落实矿山粉尘防治措施,建设扬尘监测设施。对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矿山,根据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要求依法关闭。深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到2025年,累计完成25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加强部门联动,开展石化化工、电镀等工业园区、重点企业以及市政设施和畜禽养殖领域恶臭异味排查整治,加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恶臭异味扰民问题,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要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系统。开展餐饮“禁设区”划定管理工作,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布局管理,加强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油烟净化达标排放管理,防止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造成污染,拟开设餐饮服务单位的建筑应设计建设专用烟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和在线监控。控制农业源氨排放,研究推广氮肥减量增效技术,加强氮肥等行业大气氨排放治理,加大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力度。(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多污染物减排
1.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2024年底前,3家钢铁企业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无法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燃煤火电、自备燃煤锅炉实施烟气治理升级改造,采取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等高效治理工艺。到2025年6月,水泥行业全面完成有组织、无组织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全面完成低氮燃烧改造。2024年,根据省级要求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烟气提标改造。到2027年,基本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
2.全面推进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新改扩建项目优先生产、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产品和原辅材料。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现有项目以新带老同步实施源头替代改造,原则上不得人为添加卤代烃物质。确需使用溶剂型原辅材料的,实施VOCs两倍量削减替代。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等环节严格执行VOCs含量限值标准。在钢结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全面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和胶粘剂等产品,优先选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减少施工现场涂装作业,除特殊功能要求外的室内地坪施工、室外构筑物防护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基本使用低VOCs 含量涂料,探索将相关费用纳入工程造价。规范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源头替代工作。涉及使用溶剂型工业涂料的汽车整车、工程机械、车辆零部件、木质家具、船舶制造,使用溶剂型油墨的吸收性承印物凹版印刷,使用溶剂型胶粘剂的软包装复合、纺织品复合、家具胶粘等行业,实现溶剂型原辅材料“应替尽替”。(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宁波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深化VOCs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低效VOCs治理设施排查整治,除恶臭异味治理外,全面淘汰低温等离子、光氧化、光催化废气治理设施。深化石化化工行业大气污染整治提升。镇海区深入开展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识别管控试点。禁止使用负压的方式输送易燃及有毒、有害液体化工物料。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维护,减少非正常工况排放,加强废气治理设施旁路管理,确保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除非特殊工艺原因外淘汰水冲泵。水环真空泵水箱必须密闭,尾气经收集处理。禁止反应、精馏工序敞开式卸出残渣残液。污水处理场所高浓度有机废气应单独收集,且应采用燃烧工艺进行最终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除外)。含VOCs有机废水储罐、装置区集水井(池)有机废气要密闭收集处理。推进储罐使用低泄漏的呼吸阀、紧急泄压阀,定期开展密封性检测。引导大型储油库、大型石化开展内浮顶罐废气收集处理或浮盘高效密封改造。石化、化工、化纤、油品仓储等企业开停工、检维修期间,及时收集处理退料、清洗、吹扫等作业产生的VOCs废气;不得将火炬燃烧装置作为日常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石化化工企业应根据密封点数量自行配备红外成像仪或委托第三方通过红外成像扫描等手段进行不可达点泄漏筛查和日常巡检。全市实行统一的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数字化管理。(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能源局)
4.推进重点行业绩效提级改造。培育创建一批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A级(引领性)企业。到2025年,50%的石化企业达到A级,50%的化工企业达到B级以上,20%的涂装和铸造规上企业达到B级以上;水泥粉磨站企业全部达到绩效引领性企业水平;整车制造企业全部达到A级;到2027年,石化企业基本达到A级,全市A级(含绩效引领性)企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全面开展锅炉和工业炉窑低效污染治理设施排查和整治。强化工业源烟气治理氨逃逸防控。(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
(六)加强污染天气应对
1.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完善市县两级重污染天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宁波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各区(县、市)、开发园区依法依规修订本辖区应急预案。按照省级统一部署,强化重污染天气区域应急联动。聚焦环杭州湾区域,强化冬季颗粒物污染应对和夏季臭氧污染削峰。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结合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涉气企业应纳尽纳。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依规开展重点企业协议减排、错峰生产。加强污染天气应对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联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牵头单位: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
2.提升空气质量预报能力。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队伍建设,完善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平台,提升环境、气象、社会活动数据综合利用和人工智能分析水平,全市空气质量24小时、72小时预报准确率力争达到90%、80%以上。深化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合作,健全污染天气会商研判、预报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污染排放评估调度机制。常态化归集能源、交通、电力领域数据,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评估调度。依托“浙里蓝天”和市生态环境数字化指挥中心,实现大气环境日常监管和污染天气应对“平急两用”。(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能源局、市交通局、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机制能力建设
1.开展空气质量“提质进位”行动。2023年PM2.5浓度高于25微克/立方米的余姚市、慈溪市制定“提质进位”专项方案,开展空气质量“提质进位”行动,2024年PM2.5浓度目标高于25微克/立方米的奉化区参照执行;PM2.5浓度不高于25微克/立方米的区(县、市)进一步巩固改善空气质量。完善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大气环境管理制度,提升园区大气污染防治水平。(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2.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环杭州湾区域石化、化工行业VOCs协同治理。完善治气联防联动机制,统筹区域治理进度,解决行业共性污染问题和区域内污染传输问题,推进治理设施共享共治理念实施,促进环境管理、监测等信息共享和治理协同。(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3.健全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大气环境“天空地一体”监测网络,实现区(县、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乡镇(街道)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覆盖,完善公路、机场、港口、铁路货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空气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园区试开展VOCs网格化监测和溯源监测。加强主城区道路扬尘监测。提升大气环境遥感监测、走航监测能力。2025年,全市VOCs在线监测网络明显提升。建立本地化大气模型,提高大气污染预测预警能力。(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宁波铁路西和枢纽建设中心、宁波机场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污染源监测监管。推动企业安装工况、用电、用能、视频监控等设施。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监管,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和稳定传输。鼓励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排放远程监控装置。完善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远程在线监控平台,开展重点领域清洁运输数字化监管。落实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强化对排放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燃油蒸发排放控制检测。开展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示范区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能源局、宁波海事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执法监管。提升大气环境执法装备水平,市、县两级全面配备便携式VOCs装备,市级全面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镇海区、北仑区、象山县、余姚市等化工园区所在辖区配备红外热成像仪等装备。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开展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肃查处参与弄虚作假的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以重型货车为重点,加强新生产、在用车辆的监督抽查和入户检查,提高油箱中柴油抽测频次。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油箱中柴油抽测频次。加强油品进口、生产、仓储、销售、运输、使用各环节监管,坚决打击非法自建油罐、流动加油车(船)和黑加油站点,依法查处将非标油品作为发动机燃料销售等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执法监督。(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能源局、宁波海关、宁波海事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强化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决贯彻国家和省关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空气质量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充分发挥美丽办协调作用,研究解决本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大问题,全面形成条块统一、一体推进的工作合力。(牵头单位:市美丽办,配合单位:市级有关部门)
2.强化责任落实。各区(县、市)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组织制定本辖区实施方案,清单化、项目化组织实施。市美丽办加强统筹协调、监督考核,将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纳入美丽宁波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通报各区(县、市)、开发园区空气质量及排名情况。将PM2.5指标纳入市综合考核体系,提高考核权重。市级有关部门按照分工协同推进,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细化工作举措,实施专项行动,抓好工作落实。对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突出、推进工作不力的地区,依法约谈政府主要领导,有关问题纳入市委“七张问题清单”。(牵头单位:市美丽办)
3.加强政策引导。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化电价政策。各级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超低排放改造、环保设备更新、汽车以旧换新、老旧船舶与柴油货车更新等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绩效挂钩的财政奖惩机制。研究制定进一步放宽新能源货车便利通行政策。(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科技支撑。开展本地大气污染成因、传输规律、来源解析和PM2.5高位改善对策研究。加强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开展港口船舶污染源调查和减排评估、重点行业VOCs减排管控的地方性控制指南研究。鼓励开展氮氧化物和VOCs协同减排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定期更新城市大气污染源清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动员全民参与。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知识,不断提升全民大气污染防治意识。政府带头实施绿色采购、绿色工程。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打造示范引领企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多措并举治理环保领域低价低质中标乱象。加强信息公开、畅通举报渠道,推进公众参与监督。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共同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征集期间未收到反馈意见。